国家公务员考试

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图书教材| 直播问答砖题库师资| 招考报考备考技巧试题资料|QQ群微信微博

2018国考申论福利 申论“加油站”

2017-12-10 15:40 国家公务员考试 http://www.brilliantvision-optic.com/guojia/ 来源:华图教育

【导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发布:2018国考申论福利 申论“加油站”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为12月10日。欢迎加入2018国家公务员备考QQ群:433496087。收藏本网站或者微信:河南华图(hnhuatu),最新招考,海量资料,在线网课,免费获取!

  2018年12月10日国考笔试下午申论开考,华图教育为考生带来二十点申论知识,满满的干货哟,希望能给下午的考生带来福利。

  1.脱贫攻坚:

  “臣为股肱,民为手足。足寒伤心,民寒伤国。”---东汉史学家荀悦的政论著作集《申鉴》。

  股肱之臣,自然是国之栋梁;而手足之民,则是国之根基。

  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根本。足为身之根本、民为国之根基,不可使民众苦寒、不可使人民心寒,否则便是真正伤了国本。人民群众与国家大局是息息相关的一体,伤了人民的利益、寒了民众的信心,就会反映为国家利益的损害,就会影响到国家机体的运转。

  2.立志坚定、文化自信: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代王阳明

  如果没有立志的明确,如果没有志向的坚定,那么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基础,就没有任何成事的基石。

  立志,首先是确立理想和目标。《尚书·盘庚》中说:“若射之有志。”志,本意是射箭的箭靶,引申为事业走向的“目标”之意。

  立志,更是要确定信仰和信心。是对心志的始终自信,是对意志的坚定不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就是始终铭记缘何出发的信仰;继续前进,就是不改坚守志向的信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这份自信的文化,包括了我们五千年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包括了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经长期检验而证明了实际成功、经发展考验而获得了历史肯定的红色文化、党的文化。—— 只有朝气蓬勃的时代文化,融合进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只有现在的时代精神,契合着、继承着、发展着一脉相承的民族传统价值,才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科学态势,才说明了中华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量。

  当我们说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份文化之所以优秀,就是由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当代文化的实干兴邦组成。而只有这样的民族文化,才是流动的、才是发展的、才是具有永动力的、才是生生不息渊源流长的,而非凝固僵化的、因循守旧的、封闭陈腐的、一味复古的。

  3.网信精神/网络安全、为政之道、为学之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代王充《论衡》

  真正住在屋檐下的人才能深切体会房顶漏雨的危害,深入民间社会的人才能切身察知政令出现的问题,处于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才能审视一家经义的疏漏。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从生活的形象比喻、到为政的道理说明、再到学术的观点论证,王充这句话是呼吁为政者不要总是居庙堂之高,从而不解江湖之痛,不要总秉持高高在上的一种视角,从而让施政脱离实际,让视野有失偏颇。

  无论是日常为事、还是官场为政、还是文化为学,这句古语都指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让想法落地、要让理论联系实际。

  而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全社会都在倡导"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里的一个紧要概念,就是要"接地气"。重视民众的声音、了解大众的需求,发挥网民的力量、调动百姓的参与,施行政策管理也好、传递思想内容也罢,都不再适合从高到下的单向视角,而是要调动上下互动的循环促动。

  无论是"知政失者在草野"的为政者还是"知经误者在诸子"的文教者,都可以靠网络的互联互通破解曾经让管理者和传播者都为难了几千年的理论与实际相割裂的难题,从而随时化身"知屋漏者在宇下"的角色,了解民情、切实民用,学术落地、文以化人。

  “知经误者在诸子”,文教者要传播于这个民众空间里,才能真正做到,把精英层面独有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众共享的精神力量;

  “知政失者在草野”,为政者要服务于这个民意空间里,才能切实做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杜绝空谈、实干兴邦,谨防落后、与时俱进,少无用功、精准有效。

  4.勤奋、励志、珍惜、机遇: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

  只争朝夕的意识,遍布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角角落落: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抓住光阴的财富,远远贵重于抓住黄金的财富;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机如花,倏忽而逝,花落则错过,错过则蹉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红颜弹指过,刹那芳华,人生不拼搏,流水年华;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与其寄许明日,不如奋斗今日,今日不开工,明日也成空;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关键时正如白驹过隙,不珍惜即如掌上流沙;

  “人生苦短”、“时不我待”,前进的路上分秒必争,错过的机遇从不再来。

  恰恰是我们的民族懂得了珍惜的意义,才在光阴滴漏里得到了长存的馈赠;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走过了太多的沧海桑田,才懂得要稳步在朝夕之间。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周易《乾卦》

  早上如上升的太阳一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晚上如身处暗夜隐患般警醒自励、谨慎自勉,则可以无咎无忧。也就是说,君子要一天到晚勤奋谨慎,那么就是说,民族要从始至终励精图治。

  如果说,能抓住人生紧要几步的人,往往具有年轻的精力、有力的步伐、蓬勃的朝气;那么,也许正因为我们民族具有“只争朝夕”的心态,所以中华民族穿过厚厚历史烟尘,依然可焕发时代青春,——而这,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意义。

  历史可旧,思维不旧;岁月可老,步伐不老;只争朝夕,朝乾夕惕;民族行健,自强不息。

  5.警醒意识、团结民心、敦促发展、强化国家应变能力---灾难、苦难、危机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见于《左传》、刘琨《劝进表》

  “多难兴邦”的意思,最早见于《左传》:“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这是说,对于邻国的灾难,不能幸灾乐祸,有时候,正是多灾多难的忧患令他们的政权更坚固、疆土更开拓,有时候,恰恰是不经历祸患的国家容易沦丧国土、失守家国。

  《左传》中的论述,是从正反两面的角度说明着正确对待国家灾难的道理。有些灾患可以警醒意识、可以团结民心、可以敦促发展、可以强化国家应变能力,而无波无澜的局面却有可能使人消弭意志、消解才能、瓦解向心力、甚至造成国家执政能力的疲软。

  到了晋代,刘琨《劝进表》中说:“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殷,是殷切、深切;忧,是忧虑、思考;启,是触发、激发;圣,是心智、智慧;兴,是振兴、兴盛;邦,是邦国、国家。

  有时候国家在灾难中反而能转危为安、奋发图强,有时候深切的忧患进而能够激发智慧成熟、励精图治。这两句话简化为成语,就是习大大引用到的“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勇者无惧,智者无惑。这就是“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剥尽苦难的层层外衣,就剩下了滋味甘甜、内劲顽强的节节高升;走过奔波的险途,风雨来袭的苦楚都转化成腾云驾雾、龙行天下的助力。

  6.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

  国与国之间的确存在相互不理解的问题,但这就是生活。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但是,一切看上去不可理解的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要想去理解并努力去理解,而不要排斥。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引申来看,这样求同存异的态度、这种包容并蓄的精神,正是从传统的经典角度、以哲学的理论高度,释读了当前我们所强调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观。

  这个世界,绝不会因为到处雷同而精彩,只会因为差异互补而丰富。

  那么,文明国家之间的共存之道也早就通过争战的两败俱伤与和平的相安久存告诉我们,可以求同存异,可以协同发展。

  而中国文化的传统特质就是:百家争鸣,多元并存。

  7.文以载道、文化健康

  (1)引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总书记对当前文化艺术工作的高度重视,振奋人心,又引人思索。

  一年后,2015年10月14日,这篇重要讲话公开发表。

  这篇重要讲话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讲话公开发表为广大党员、干部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提供了基本文献。

  (2)为什么要重视文化艺术工作?

  在唐代文坛,面对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普遍现象,韩愈提出“文以明道”,到宋代周敦颐又强调“文以载道”,他们都呼吁文学创作应当尊崇中国古老的文化精神,能承载起社会的教化功能、劝善作用,而不止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空洞浮华。如果文学是一驾车,思想道理就是车上装载的货物,读者能够通过文学驾临心灵,满载而归。这就是文学除了锦上添花而郑重存在的文化意义——“以文化人”。

  “文化”这个词在这里应当做动词来看待,是通过文学艺术的传播形式来化育人心、化成天下,使人由蒙昧走向开化、由野蛮走向文明、由兽性走向人性、由自然性走向理性,“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由此看,文化艺术的创作不是为了卖弄才华、文化艺术的学习不是为了附庸风雅、文化艺术的工作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文化艺术的存在不是为了华而不实,而是为了:

  文以载道,以形传神,用形象化的有形表达,来传递形而上的无形思想;

  文以明道,以文化人,用春风化雨的润物无声,来滋养内部的精神世界;

  是为了,通过文化艺术的引导、带动、升华,而使人成为一个不断向新的自我,拥有更美善的心灵、更充实的头脑、更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我们在重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同时,更要强调文化健康。文化健康与否,影响的是价值取向、是发展方向、是整个人生的能量场。

  (3)为什么在当今要强调重视文化艺术工作?

  社会的发展,在每一个阶段自有其时代任务,这在历史上经过了长久的反复验证、已经固化为一种客观规律:每一个朝代发展、每一个政权存在,都要经历先稳定政治、再繁荣经济、后复兴文化这样一个国强、民富、文昌的发展顺序,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论语》里就记载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周游列国的孔子,有一次到卫国去,他看到熙熙攘攘人口众多的卫国,就感叹说:人真多啊!为他驾车的学生冉有,听后便问老师:国家人多之后,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要使人民富裕。冉有继续问:富裕之后又该做什么呢?孔子说:要进行文化教育!

  孔子对社会进程的总结,从两千多年前的卫国一直涵盖了后面历代的盛世发展规律。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自新中国建国后,经过了政治稳定人口增长的阶段、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的阶段,到了如今,理应开始对文化的重视、开始未来这一段以文化昌盛为主题的历史阶段,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时代任务。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虽说百花齐放,但应牢记花开的目的是余香他人,因此,创作什么样的文化、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时代对文艺工作者水准的拷问,也是历史对当今创作者良心的审视。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早已经提出了千古准则、文艺纲领,就是要“文以载道”、要“以文化人”,倘若我们背离了文化艺术要使人向善向美的初衷和目的,就是对“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这一社会期待的辜负亵渎,又是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艺乱象的助纣为虐。

  当文化艺术工作者占据着传播渠道、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时候,就理应意识到自己同时肩负着的责任和担当:

  公众文化领域,不能混同为自由倾泻个人情绪的私域;

  社会文化平台,不能放纵成肆意制造文化垃圾的站台。

  时势造英雄,基本满足了物质食粮的中国,正在迫切渴求着精神食粮,因此,当今的社会形式让文艺工作者的事业水涨船高、恰逢其时。

  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强调质量;

  我们用文艺填充心灵的时候,更要注重是优秀文化在充实、还是垃圾文化在充斥,是在用正能量提升人生、还是在用负能量消解人生。

  这是在今天,我们以国家高度来重视文化艺术工作的原因。

  (4)文化艺术工作的对象是谁?

  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就提出了文化艺术工作对象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文以载道”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文化艺术产品如果不能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认同、所敬爱、所使用,无异于在自绝于人民的歧途上越走越窄,最终将失去自以为高贵纯粹的文化生命力。

  当然,每一个文艺作品、每一个文艺领域根据专业不同、根据深度不用,都是分化了受众人群的,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大众。但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能用文艺立身,就是因为他能把自己所首先受益了的文艺教化功用,再通过作品传递给他人、让更多人都能由此受益,而不是主动地先隔绝人群、垄断文化。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面对匆匆而过的一生,中国文化提出人生有“三不朽”,《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如果能因自己的工作而有优秀作品传世,为时代向前而留下声音、为社会向好而做出贡献,这就是用文艺作品“立言”的一份不朽之功。

  北宋张载还提出过大丈夫顶天立地的人生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和平盛世,正是文化艺术的工作,最容易完成这份永垂不朽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价值观、留存浩然正气、引发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文化艺术作品,就是文艺工作者在当今的一份“为天地立心”。

  所以,文化艺术的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是全体人民,怀傲慢之心进行人为设限的文化垄断,只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逆水行舟。

  我们今天的文化理念应是:

  把精英层面所独享的思想智慧,转化为民族共享的文化力量。

  (5)文化艺术与商业该是怎样的关系?

  文化产业在当今时常处境尴尬:要么难以将文化理念转化为经济效益,要么商业气息太过而丧失自身文化追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化艺术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文化产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明的文化产业,该如一场高贵的恋爱。——人们在恋爱过程中,如果对心仪对象总是巴结讨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亦步亦趋,这是下下之策。真正上策是首先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通过自己的优秀来吸引对方的欣赏、了解、认可、接纳。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做出对市场分析判断之后,还是要专注于自身的完善,尤其是文艺作品生产者,内容质量为王、自我特色为胜。

  如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想方设法谄媚逢迎受众、失去自我一味迎合市场,那是文艺的悲哀,其实更是受众的悲哀。当受众屡屡被信息垃圾占据时间成本、拉低审美层次的时候,不会感激创作者对自己的曲意逢迎,只会失望于文艺市场的甚嚣尘上却满目荒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好的文艺作品,该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提升、是对本作品受众的提升,通过作品的引导力量,更激发了人们对作品背后那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肯定,更唤醒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对于恋爱中的人们来讲,一味取悦不是真爱,正面引导才是真情;

  对于成熟的文化产业来讲,不该是如同娱乐产业那般引逗追星族大起大落的狂热激情,也不该是如同快餐文化那般吸引消费者的一时驻足,而是该培养文化受众长久的关注、理性的认同、稳固的信任。——如同一份温情脉脉的恒定感情,是以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对良性受益的欣赏为基础的。

  一个具有文化理想和道义情怀、一个懂得“君子谋道不谋食”的文化产业,是在与受众群体谈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

  8.高明志向、勤奋习惯: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功崇惟志”,想要取得崇高功业,就首先确立高远志向;

  “业广惟勤”,想要完成广大业绩,就必须坚持勤奋付出。

  这句话,是周成王向他的臣子们说的。而它对于为官者、为事者、创业者、创新者走向正途的勉励、走向成功的道理,古今同理。

  “功崇惟志”,是目标的确定,就像《大学》里说的“知止而后有定”,这一步骤,要求的是志向;

  “业广惟勤”,是过程的耕耘,就像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步骤,强调的是习惯。

  确定目标,是吹响了攀登高峰的号角;过程耕耘,是坚守着道路的完成。要想功崇、要想业广,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如果没有高远目标,就会失去明确方向,拥有再多力气也都是在茫然四洒;

  如果没有过程勤奋,就会半途拖沓而废,目标的宏伟都成了远在天边。

  所以,高明的志向使人走上征途,勤奋的习惯使人走向胜利。

  中国文化一向都十分看重如同耕种一般的汗水付出与结果收获,十分强调由农耕文明演化而出的踏实勤勉、苦尽甘来的精神理念。

  所以中国文化以各种表述来谈“勤”,说“书山有路勤为径”,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也只是成功的一半,远大志向能否勤恳完成才是成功的另一半。志气高昂,决定人生分水岭,勤恳俯首,完成事业成功路。

  竞争的残酷现实往往就在于,已经比你优秀的人,还总是比你更努力。

  所以怎敢不勤奋?古语说“勤能补拙”。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他自称少时是“愚陋之至”,资质并不聪颖,甚至落后于人,全凭坚韧不拔的勤奋和脚踏实地的坚持,才厚积薄发、点石成金,成为了清代的“中兴第一名臣”,成为了毛泽东评价的“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中,永葆高远的志向不堕、永守勤奋的习惯不改,是两个关键要素。

  志向,是象征展望的姿态,勤奋,是属于匍匐的姿态。志气高昂分水岭,勤恳俯首成功路。仰起的头,展望于未来;踏下的步,匍匐于今朝。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的经典诉说着并不晦涩然而恒久的道理,进行着并不玄虚然而切实的提点。“惟志”、“惟勤”,“志”如落点,“勤”如连线,从目标到习惯、从点到线,贯穿出了一条人生的精进路。

  9.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管子其人,更常见的称呼是管仲,他被赞誉为“春秋第一相”。管仲在齐国任相期间,励精图治,大兴改革,使齐国迅速崛起,卓越于春秋各国。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是说,治理国家的原则,首先是要使人民富裕。

  (1)民

  人民的生活状况,就反映了国家的生存状态;人民的富裕程度,也体现了国家的富裕水平。

  国家的发展宗旨,是为了保障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安定富足。

  国与民,相辅相成;民与国,相存相依。这就是,国富则民安,民富则国强。

  (2)先

  为什么治国之道首先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呢?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到卫国,就阐述过这样的道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是《论语》中记录的一段孔子与学生冉有的教学问答,也是一份关于国家治理的讨论。看着卫国的人多热闹,孔子就提出,安置这样多的百姓,必须要使他们走向富裕,“富之”,就是富民。

  可以说,富民,是社会治理的责任,是国家稳定的保障,是百姓生活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基础。

  人口众多,如果不能走向共同富裕,就容易导致集体暴乱。在历史上,流寇的产生、暴动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土地兼并、农民失去了赖以耕种生存的家园,常常是由于社会不公、民众丧失了劳动致富的保障,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富”的可能性,迫不得已才生了“乱”。

  有“富”才有“泰”,国民心态的平和稳定,社会气氛的祥和安泰,物质富足是基础;

  有“富”才有“裕”,国民生活的从容大度,游刃有余的各项发展,物质丰富是保障;

  有“富”才有“强”,国民精神的强健有力,举国上下的强盛繁荣,物质财富是后盾。

  所以“富强”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词里,被首先提出来的一个价值目标,正如《管子》里说“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富民是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家国福泰,国民富裕,国家富强。

  (3)富

  值得注意的是,“富”的概念,绝不仅指物质层面的富裕,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的富足。

  正如上述《论语》所言,孔子对于国家治理的看法,在说完“富之”之后,立即就说了还要“教之”,也就是在实现“富民”之后,必须要完成“教民”的任务,否则,一个社会就算不得真正富裕,一个国家就算不上真正富强。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文化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物质食粮与精神食粮的双丰收、经济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同富足,才是完整丰盛的“富民”之举。

  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绝不仅仅看经济指标,更要看文化指标;绝不仅仅看国民收入,更要看国民素质。“富民”的第一阶段,只反映社会发展的程度;“富民”的更高阶段,才体现国家发达的高度。

  纵观往昔,当盛唐风度、万国来朝的时候,流连在长安的各国民众,他们万里前来,不只心动于物资的丰富,更是心折于文化的魅力,所以要虔心学习唐朝的制度、建筑、服饰、诗歌…… 经济之富的生产力,虽会使人艳羡,也会使人觊觎;而文化之富的向心力,却会令人尊重,更会令人拜服。

  (4)总结/结语

  当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成果上取得了奇迹般的辉煌成绩,中国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眼中的利益场:中国人到各国旅游,都意味着非凡的购买力;各国资本入驻中国境内,都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经济富足,只会使人家需要我们,不会使人家尊重我们。

  只有文化繁荣,才会使世界不仅需要中国,更要尊重中国;只有文明强盛,才会使世界不是畏惧中国,更是学习中国。

  文化富足,我们才既富且贵;文化自信,我们才真正自强。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期待经济发展,更文化繁荣,期待国民富裕,更祖国富强。

  10.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 风物长宜放眼量:

  大大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看待中美关系,要看大局,不能只盯着两国之间的分歧,正所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美两国经济总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贸易总量占世界五分之一。这两个“大块头”不合作,世界会怎样?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大大在接受《华尔街日报》时也引用了毛泽东七律诗中的一句来表达:“风物长宜放眼量。”分析中国经济,要看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确,动力是否强劲,潜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会有一时的颠簸。只要投资者全面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近期中国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制定的战略以及中国经济各项数据和趋势,就会作出正确判断。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句话,2013年5月2日大大在给北京大学同学回信中也提到过: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句引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欧阳修的文章:“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

  欧阳修原句是在说学习《易经》的法则,要先懂得周易大道理,再分析卦象小模块。推而广之,人生亦然。明确大道规律,能把握趋势发展中的具体步骤,却不能舍本逐末、反向行之,只陷进细微处便难得大方向。

  (1)家国情怀

  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大处着眼的意识。

  中国主流文化一直反对“机关算计”,战略战术不是打小算盘、抖小机灵,而是要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不提倡人生陷入到只看眼前、只论得失、只计自我、只较小道的思维方式里。

  所以儒家文化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精神,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天下忧乐放在个人悲喜之前,是因为儒家知识分子知道,个人就是集体里的一份子,能够大家庭都得幸福,便可家庭成员享幸福。

  所以杜甫在草庐陋室里蜗居时,许下的愿望居然并不是自己得华厦阔宅,他殷殷期盼的竟然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天下俱欢颜,则有你有我。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志,忧心的绝不仅仅是自我贫富,放眼的是天下穷达。

  所以中国出塞诗的描写,永远都是一边在戍客思归、于边关苦寒中思念家园,又是一边在保家卫国、于孤城万仞下守卫家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漠风寒、英雄不老的边塞诗,就是为确保“大家”安定而终得“小家”平安的典型代表。

  (2)追寻梦想、实现理想

  确立高远目标、着眼广大范围,这种追寻梦想、实现理想的路径,看似是路远迢迢,实则是道路更稳、利益更久。

  就像,用空气清新剂改善室内环境,不如植树种林改善整体环境;

  就像,用重金购买个人防御体系,不如用慈善提升社会安全系数;

  就像,用黑名单屏蔽层出不穷的恶言恶语,不如从整体上号召网络善语良言;

  就像,投机取巧投资各种股票彩票妄想一夜暴富,不如投资给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增长从而实现厚积薄发,让自我本身就是财富。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国家梦想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梦想的达成;群体利益的实现,往往就是个人利益的获得;目标理想的实现,往往也是现实条件的改善。

  “风物长宜放眼量”,高瞻远瞩、才不畏浮云遮望眼;步步算计、才往往是步履维艰。

  当我们抱怨眼前琐事、诸多不满时,不妨看看远方目标、想想理想所在,就可超越情绪化、琐碎化的局限;

  当我们困扰当下纷争、陷入纠葛时,不妨丈量大势所需、考量时代所盼,就可超越私利化、局部化的狭隘。

  (3)总结/结语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风物长宜放眼量”,放眼量、得其大,这是一种提醒,提醒人生之中、国家之间:大气才有大器玉成,阔步才得海阔天空。

2017河南省公务员考试备考专用微信号:河南华图

(编辑:河南华图)

field:text/]
首页 客服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

Copyright©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